欢迎进入某某医疗设备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400-123-4567

首页 > 产品展示 > 光学仪器

200万英镑买不到的仪器这位中国院士憋着一口气打破西方垄断

类别:光学仪器

  1929年1月,一个男孩在沈阳出生,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中国光学领域的奠基人。

  他的父亲金涛是庚子赔款首批赴美留学生,回国后成为著名铁路工程师与桥梁专家。

  在这样书香门第的家庭中,金国藩从小接受严格教育,暑期变成了第三学期,学古文、英文、算术,稍有怠惰就会受到惩罚。

  童年的金国藩对机械有着天生的热爱,他常常把自行车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还自制矿石收音机和收发报系统。

  1946年,他考入北洋大学北平部机械工程专业,1947年学校并入北京大学,他成为北大工学院机械系的学生。

  那时的北大工学院刚刚重建,师资力量不足,三分之二的课程由清华教授兼任,这让他有幸接受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工程教育。

  两年后全国院系调整,他随北大工学院机械系并入清华大学,从此与清华园结下不解之缘。

  在清华,他形容自己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先后教过制图、切削原理,做过航空仪表和传感器,甚至还在时期当过工厂供销科长。

  1965年,他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被调到光学仪器教研组,从此与光学结缘,在这个领域孜孜不倦探索了近50年。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苏联拒销我国急需的劈锥零件,英国一台测量仪开价200万英镑还拒绝出售。

  1965年,研制劈锥测量仪的任务下达到清华大学,刚调任光学仪器教研室主任的金国藩挑起重担。

  当时他对关键技术还一窍不通,但怀着为国争光的决心,带领团队查阅资料、请教工人、改造设备。

  终于在1969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测量机,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远低于进口价格。

  这项成果使测量效率提高10倍,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连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都惊叹不已。

  他出版了《计算机制全息图》专著,这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开创性地将计算全息技术用于制作凹面全息光栅和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

  80年代后,金国藩率先在国内开展光信息处理和微光学研究,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他带领团队在单点位置上实现了存储并恢复1000幅数字图像,为后来国家973项目奠定了基础。

  他提出的双折射原理实现频率分裂技术,研制出新颖的双频激光器,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

  他创立的二元光学器件物理模型和优化算法,为光通信、核聚变等领域设计研制了十余种特殊功能器件,其中一些已被国内外十余个单位使用。

  他培养了我国光学仪器领域第一名博士生,指导的博士生中有两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做PPT演讲、用英文交流,培养的不只是科研能力,还有表达和社交能力。

  1994年,金国藩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数十年科研工作的最高认可。

  2002年和2005年,他连续两届当选世界光学委员会(ICO)副主席,成为首位担任这一职务的中国科学家,标志着中国光学研究获得了国际认可。

  他还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行动器,为中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智慧。

  步入耄耋之年的金国藩仍未停下脚步,他每天仍在思考如何培养人才、操心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

  他说:趁现在还跑得动,我还想多做几件事,为系里多争取几个项目,为年轻人多创造些条件。

  从机械少年到光学巨匠,金国藩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光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